太田痣临床表现
太田痣和伊藤痣好发于有色人种, 如东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见。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眶周、颞、前额、颧部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10%左右),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出现蓝染,结膜、角膜、 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皮损广泛者亦可累及头皮、耳颈、躯干、上下肢等部。口腔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 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除分布部位不同外,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完全相同,主要分布于一侧的肩、颈侧、锁骨上区等后锁骨上及臂外侧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有些病例可伴发同侧或双侧太田痣。
太田痣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色素的颜色、分布及累及眼等特点,可以作出诊断。需与蒙古斑、蓝痣等鉴别。蒙古斑出生即有,能自然消退。且不波及到眼和粘膜。组织象中真皮内黑素细胞数量较少,位置较深。蓝痣为蓝黑色的丘疹或小结节,好发于手足背及面部、臀部,组织象中黑色素细胞聚集成团。
激光治疗太田痣
太田痣。常见于单侧面部的眼睛周围、太阳穴、面颊部、前额部、鼻翼及眼睛巩膜等处,淡褐色、青灰色、蓝黑色色素斑片。少数患者出生时即巳存在,多数患者在青春发育期才开始逐渐从皮肤深层向表面显现出来,随年令增长,皮损范围逐渐扩大,色素逐渐加重,无任何痛、痒感觉。脸上长了一块黑胎记,不仅严重影晌面部容貌,还会对自巳心理产生很大压力。
对于黑胎记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皮肤移植术、皮肤磨削术、化学剥脱术、液氮冷冻术。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能彻底根除,且常常造成疤痕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医生手握一把小手枪,对准黑乎乎的胎记,象开机关枪似的,“嗒、嗒、嗒-------”,打出一只只小光点。20分钟左右,一大块胎记就可以打完一遍。大大小小、颜色深浅不一的胎记,每打一次,胎记就会变淡、缩小一次。胎记消退后,皮肤就恢复了原样,且不会留下疤痕,也无甚痛楚。黑色素哪去了?原来,黑胎记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皮下黑色素细胞从真皮层向表皮层发展时,中途受阻沉淀在真皮层造成的。激光仪通过输出特定的波长,应用先进的技术,将激光能量在极短的瞬间释放出来,形成能量密度很高的巨脉冲。黑胎记经激光照射后,激光巨脉冲被色素病变组织选择性地吸收,在病变组织内部产生极高的温度,而黑色素细胞瞬间被直接汽化或分裂成碎片,由人体吞噬细胞吞噬后,排出体外。随着色素细胞不断地被清除,面部皮肤逐渐恢复正常肤。由于激光能量与生物组织入的作用极短,避免了热效应对病变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因此不会造成正常皮肤的损害,这也就是治疔不留疤痕秘密所在。
由于太田痣病损组织与正常组织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而不同的病损组织亦有不同的性质及不同的深浅部位,因此它们对于激光波长的吸收情况是不同的,所以美容激光的不同波长,对眼及眼周皮肤有其各自的适应症。
(1)532nm的激光波长:
适应于眼周皮肤表浅性色素斑痣的去除。如胎记、太田痣、黑痣、咖啡痣、雀斑、各种色素沉着、纹眉、纹眼线,以及各种血红斑痣、血管性病变等。
(2)585nm的激光波长:
适应于各种血红斑痣及血管性病变。585nm是血红细胞的最强吸收峰,是治疗各种血红斑痣及血管性病变的最佳波长,如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瘤、酒糟鼻、深红斑等。
(3)650nm的激光波长:
适应于去除纹身及色素斑痣。波长650nm是绿色染料的吸收峰,它对去除职业纹身中的绿颜料最为有效,也可以用来去除一般的色素斑痣。
(4)694nm的激光波长(红宝石激光):
适应于太田痣、日光着色斑、雀斑,及蓝黑、黑、绿色、咖啡色纹身的去除。
(5)1064nm的激光波长:
适应于深层色素性病变及深颜色的纹身。1064nm对皮肤组织的穿透能力较强,可达到处于皮肤深层的黑色素细胞或黑色蓝色的纹身染料颗粒。
(6)2940nm的激光波长(铒激光):
适应于眼周皮肤的去皱。其对皮肤的热损伤极浅,只有5~10μm,皮肤愈合较快,术后基本无色素沉着,特别适合于亚洲人及肤色较深的皮肤。
对太田痣的治疗,过去在整形外科领域常用的主要是磨削术与植皮术,前者单独使用仅对相对很表浅的太田痣有效,而且对操作的要求甚高,很难在安全与效果之间掌握平衡。植皮术对特别深在而且黑色素细胞密度特别大的病例,如表现为近黑色的病例,是经济而迅速显效的,但眼睑区域不宜选择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