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整形网
首页 整形资讯 太田痣病因及发病机理

太田痣病因及发病机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2-05-28 10:22:25

  太田痣,是东方民族常见的、以眼周区域青褐色斑痣为特点的色素性胎记(虽然有时并不都在出生时出现)。在中国,太田痣患者占皮肤科门诊的约0.4%和整形外科门诊人数的2.6%,男女比例为1:3。大约半数的患者生时即被发现该病,但也有的是到儿童期开始发现,个别病人到青春期才逐渐显现,表现为棕色、灰色及蓝色的斑点所组成的斑片,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的斑点色泽可以单色,也可兼有上述颜色,而且色泽深浅不一。由于黑色素细胞在真皮中的分布的密度及部位不同,斑片可表现为淡棕色到深蓝色,同一病灶的不同部位可以具有不同颜色。部分患者的病灶有缓慢增大的倾向,斑片发生于前额、眼周、颊部及颧区,即与三叉神经的第I、II区的分布区相当的区域,可以占该区的全部或一部分,斑片可发生于面部的单侧,也偶有发生于双侧面部的,往往呈双侧对称,有的黑色素细胞同时还分布于结膜、角膜及视网膜上。太田痣的在早期可以缓慢生长,但生长的自限性难有定论,有的患者到儿童期时即开始长期稳定,多数专家认为到青春期后即较为稳定,但也有个别人至30岁左右仍有缓慢生长的倾向。太田痣无遗传倾向,与恶性变无明确的关系。

  太田痣和伊藤痣(Naevus of Ota and Ito),太田痣又称上腭部褐青色痣,是波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的蓝褐色斑状损害。

  太田痣的分类

  轻型

  1.轻眼眶型:

  淡褐色斑,仅限于上下眼睑 (2)轻颧骨型:淡褐色斑,仅限于颧骨部

  2.中型:

   深蓝色至紫褐色,分布于眼睑、颧骨及鼻根部

  3.重型:

  深蓝色至褐色,分布于三叉神经的第一、二支支配区

  4.双侧型:

  约占5%

  日本谷野的分类

  1.轻型(又分眼窝型、颧骨型、前额型、鼻翼型)。

  2.中等型

  3.重型

  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临床多呈褐色) 、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多呈青紫色)、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多呈紫青色),

  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型(出生后数年内)、迟发型(青春期以后)。

  太田痣可合并持久性蒙古斑,并发伊藤痣、蓝痣和血管瘤,亦有报道前房角因色素增生受阻而导致青光眼,合并神经耳聋、眼球后退综合征,同侧先天性白内障和上肢萎缩。太田痣终生不消退,无自觉症状。恶变的机会极少,文献上曾报道本病合并有虹膜、脉络膜恶性黑素瘤、恶性蓝痣。

  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除分布部位不同外,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完全相同,主要分布于一侧的肩、颈侧、锁骨上区等后锁骨上及臂外侧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有些病例可伴发同侧或双侧太田痣。

  太田痣病因及发病机理

  太田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亦有学乾持不同意见。太田痣皮损多分布在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区域,伊藤痣分布在后锁骨上神经及臂外侧神经支配区域,按神经分布的特点提示黑素细胞可能来源于局部的神经组织。

  太田痣形成原因

  太田痣是分布在眼眶周围的蓝色、褐色、黑色或混合色的斑片、斑点,重的可表现为单侧面部或双侧面部的褐色,青褐色或青黑色色素斑,现实生活中太田痣形成原因是有很多的。但是无论太田痣形成原因是什么,其性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对于那些一出生就有或出生不久就有太田痣的形成患者来说,通常在4-5岁左右时和12-14 岁时,太田痣会波动一次,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太田痣的形成会长大一些,或者颜色会变深一些,以后较为稳定。对于以后发生的太田痣患者来说,他们通常在 4-5岁 或12-14岁左右时长出太田痣,当然也有更晚一些才有太田痣的形成的。太田痣的颜色可随季节变化,如夏季颜色较深,冬季较浅,情绪对颜色也有影响,所以说太田痣形成原因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温馨提示:在技术条件、卫生环境、医生经验都有保证的前提下实施手术能够更好的保证手术效果。不当的整形美容手术不仅会给您的形象带来损害,而且对您的健康和财产都带来伤害。

热门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