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精致小脸的道路上,去咬肌手术(咬肌部分切除术)常被提及,但“手术风险”“术后凹陷”“面部僵硬”等传言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医生提醒:手术并非人人适合,盲目跟风可能带来不可逆损伤。本文结合医学指南与临床案例,为您揭秘手术真相,划定禁忌红线。
一、去咬肌手术:原理与风险并存
1、手术原理:
通过口腔内切口,切除部分咬肌组织或剥离咬肌与下颌骨的附着点,达到缩小咬肌体积、改善国字脸的效果。
2、核心风险:
神经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紧邻咬肌,手术可能损伤神经,导致嘴角歪斜、闭眼困难。
面部凹陷:咬肌切除过量或术后疤痕挛缩,可能造成脸颊凹陷、法令纹加深。
出血与感染:口腔环境复杂,术后感染风险高于面部其他部位。
效果不可逆:切除的咬肌无法再生,若术后反弹或效果不佳,修复难度大。
二、医生划红线:这些人群坚决别做!
1、咬肌肥大不明显者
仅因“脸大”要求手术,但咬肌厚度正常(男性<12mm,女性<10mm),切除后可能破坏面部比例。
替代方案:肉毒素注射(瘦脸针),通过麻痹咬肌使其萎缩,效果可逆,风险更低。
2、下颌角肥大者
单纯切除咬肌无法改善因骨骼宽大导致的方脸,术后可能形成“锥子脸”畸形。
替代方案:下颌角截骨术,从根源解决骨骼问题。
3、面部脂肪堆积型“大脸”
咬肌切除对脂肪型脸大无效,术后可能因皮肤松弛显老。
替代方案:面部吸脂或射频溶脂。
4、特殊健康人群
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疤痕体质者,术后感染、血肿风险极高。
经期、妊娠期女性,手术可能引发出血加重或药物影响胎儿。
5、期望过高者
追求“极致小脸”或要求术后效果与明星完全一致,可能因心理落差导致纠纷。
三、手术前必做的3项评估
1、咬肌厚度检测:通过B超或CT测量咬肌厚度,判断是否需手术。
2、骨骼形态分析:3D-CT扫描明确下颌角角度与宽度,排除骨骼问题。
3、皮肤弹性测试:年龄>40岁或皮肤松弛者,需评估术后下垂风险。
四、术后护理:避免“踩坑”的关键
1、饮食管理:术后1个月内仅能进食流食/软食,避免咀嚼导致血肿。
2、张口训练:术后2周开始缓慢张口练习,防止疤痕挛缩。
3、定期复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监测神经功能与咬肌萎缩情况。
五、医生忠告:理性变美,安全第一
去咬肌手术是“减法手术”,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国内数据显示,因手术导致的面神经损伤率约0.5%-1%,虽概率低,但后果严重。若符合手术指征,务必选择三级整形外科医院或口腔医院,由经验丰富的颌面外科医生操作。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