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颜值经济盛行的当下,医美行业蓬勃发展,但诈骗乱象也随之滋生。从虚假宣传夸大效果,到低价诱导后的隐形消费,再到资质造假、非法行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了解常见诈骗手段并掌握防范措施,对消费者而言至关重要。
医美行业有哪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措施
一、常见诈骗手段
1、虚假宣传与夸大效果:
医美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吸引消费者,如声称某项技术可以“逆龄十年”“无创修复”或“快速见效”。
部分机构虚构案例或使用明星效应来增强可信度,但消费者做完医美项目后效果与宣传相差甚远。
2、低价引流与隐形消费:
医美机构以低价项目吸引消费者到店,然后在治疗过程中推销高价项目或产品。
消费者到实体店后,发现价格与宣传单严重不符,且被强制消费或被兜售“质次价高”的产品。
3、冒充专业医师与资质造假:
医美机构宣称店内医生是国际医师或资深专家,但实际上可能连医师资格证都没有。
部分机构使用伪造的医师资格证书或冒用他人资质进行非法行医。
4、制造容貌焦虑与诱导消费:
医美机构利用“18岁就要抗初老”等概念进行宣传,给消费者制造容貌焦虑。
销售人员为了促成高额项目的销售,话术毫无底线,甚至编造出荒诞的说辞来诱导消费者。
5、“医美贷”陷阱:
医美机构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合作,推出“医美贷”服务,允许消费者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高额医美费用。
这种模式看似降低了消费者的经济门槛,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高利率、还款压力大等问题,甚至有不法机构利用“医美贷”进行诈骗。
6、非法行医与超范围经营:
生活美容机构违规开展注射美容、激光治疗、微针治疗等高风险的医疗美容项目。
部分医美机构在未取得相关医疗资质的情况下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二、防范措施
1、选择正规机构与医生:
消费者应选择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的正规医美机构。
核实医师的执业资格证书,确保医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和经验。
2、了解项目与风险:
在接受医美服务前,消费者应充分了解项目的原理、效果、风险及术后护理等信息。
不要盲目跟风或轻信广告宣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出决策。
3、签订书面服务协议:
消费者应与医美机构达成书面服务协议,并注明服务内容、产品信息、权利义务等要素。
协议中应明确项目名称、次数、收费明细、效果承诺、风险告知及售后条款等。
4、保留消费凭证与证据:
消费者应妥善保管好消费凭证,如病历、缴费凭证、产品外包装等。
如发生纠纷,这些凭证将作为维权的重要证据。
5、警惕低价诱惑与“医美贷”:
不要被低价项目所迷惑,要警惕低价背后的隐形消费和陷阱。
谨慎选择“医美贷”服务,避免陷入高利率和不公平协议的陷阱。
6、及时维权与投诉:
如发现医美机构存在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消费者应及时向市场监管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投诉。
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纠纷,消费者应第一时间向诊疗机构提出要求封存病历,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