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移植:
皮瓣是由表皮和真皮加上部分脂肪或筋膜、肌肉、骨髓构成并借其一端或两端的组织蒂与供体相连或虽游离但带有可供吻合血管网的复合皮肤组织块。
皮瓣可根据其血供方式分为带蒂皮瓣与游离皮瓣两种。带蒂皮瓣,即皮瓣基底虽与供体分离,但其借自身一端或两端的皮肤组织蒂与供体相连,用于相邻部位皮肤缺损修复,或分期转移修复远处皮肤缺损。游离皮瓣是带有可供吻合血管网、与供体完全分离的皮瓣,可立即离断从一个部位转移到远处另一个部位修复皮肤缺损或进行器官再造。根据皮瓣所含组织成分不同又可分为单纯皮瓣、筋膜皮瓣、肌皮瓣、神经肌皮瓣、肌骨皮瓣等类型。
一、皮瓣移植分类:
皮瓣的分类方法很多,但临床常按其血供方式分类。
1、带蒂皮瓣。
通常按照1.5:1的长宽比例切取皮肤组织块,在其一端或两端保留蒂部,移位修复皮肤组织缺损,以改善外形、功能重建,移位组织的血液供应由保留的蒂部组织提供。
随意皮瓣:皮瓣没有直接皮动脉供血,由肌皮动脉穿支或邻近皮肤的交通血管供血。由于无直接皮动脉供血,为避免皮瓣缺血,一般以1.5 : 1的长宽比例设计带蒂皮瓣。
①局部皮瓣:顾名思义,即在邻接皮肤缺损区周围正常皮肤上形成的皮瓣,皮瓣与缺损区往往有一共同侧缘。
推进皮瓣:可在邻接皮肤缺损区周围正常皮肤上根据需要设计不同形状的推进皮瓣,如矩形、三角形、“V”或“Y”字形等皮瓣。旋转皮瓣: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形状皮瓣并将皮瓣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移位,但旋转幅度一般不超过90°,皮瓣旋转后留下的缺损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或用游离皮片移植覆盖。交错皮瓣:又称对偶三角瓣或称“Z”成形术。常通过相对三角形皮瓣易位的方法,用以松解挛缩性瘢痕。手术时切除条索状瘢痕组织,形成一狭长创面,在此创面两侧各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皮瓣,然后将各三角瓣交错互换位置后缝合。松解的长度与皮瓣顶角大小成正比,一般以60度左右为宜。
② 邻位皮瓣:这种皮瓣不同于局部皮瓣,形成的皮瓣与缺损区没有共同的侧缘,中间有正常皮肤间隔。常距缺损区一定距离设计皮瓣,带一个较长的皮下组织蒂部,经隧道移位修复缺损,特别适用于缺损区周围条件较差的病例。
③远位皮瓣:如果患者情况不允许设计局部或邻位皮瓣,可在腹部、肩胸部设计带蒂皮瓣修复手、前臂皮肤缺损。皮瓣转移有两种方式。直接移位:可在腹部、肩胸部等部位设计皮瓣,受皮区创面清创后,将供区皮瓣与受皮区创面直接缝合,暂时固定于一定体位,约于2~3周后,待供区皮瓣与受皮区建立良好血运后切断蒂部,解除肢体固定。断蒂后皮瓣可作适当修整。
④过渡移位:为了修复头颈部或上肢皮肤缺损或行器官再造,常以前臂或手作为中间站,将胸腹部远位皮瓣经过过渡转移至头、颈、面部。此时,需要转移的皮瓣往往制作成管形皮瓣,即在供皮区设计一定宽度的皮瓣,将皮下层向内卷曲缝制成管状,留下的供区缺损直接拉拢缝合,然后进行带蒂移位。
在皮肤组织扩张术及游离皮瓣广泛应用的今天,远位皮瓣,特别是管形皮瓣已很少应用。
⑤轴型皮瓣:皮瓣内含有知名营养血管,并以营养血管为轴形成皮瓣。皮瓣不受长宽限制,皮瓣血运只与知名血管的营养范围有关。血供可靠,运用灵活,如带神经吻合,移植后外观好,有一定感觉,成活率高,广泛用于皮肤组织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如眉再造、阴茎再造等。
2、游离皮瓣。
即皮瓣内含有可供吻合用的血管网,这类皮瓣的移植称为游离皮瓣移植。游离皮瓣移植时,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皮瓣内的小血管和受皮区的小血管进行吻合再通,从而使皮瓣的营养立即由受皮区供应,血供可靠,皮瓣切取大小不受长宽比例的限制,可转移到机体任何部位,且可一次性完成手术,大大拓宽了治疗范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但手术难度高,需依赖于显微外科设备、器材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供区选择要求也较高,供、受区都必须有可供吻合的血管,供皮区颜色、质地要与受皮区相宜。
二、皮瓣移的适应症:
皮瓣移植主要用于修复面部及骨、关节、肌脏、神经外露,创基营养极差的皮肤组织缺损。也用于瘢痕挛缩的整形,或是松解挛缩瘢痕,或是取代瘢痕、改善外形和功能。对先天性或后天性泌尿生殖器官的畸形或缺损,常常采用皮瓣加上其他组织如肋骨、肋软骨移植进行再造术,也可用于外耳、鼻、舌等的再造。
小编寄语:皮瓣移植手术的术后保温尤为重要,皮瓣局部给60W烤灯持续照射7~10天,烤距为30~40cm。用无菌巾遮盖灯罩和皮瓣,使之保暖,但要注意烤灯距皮瓣不要太近以免烫伤,夏季间歇照射。